一些虚拟数字人取材于传统文化,打造出全新IP,在形象外观上对传统文化进行视觉化呈现。“天妤”的设计以传统飞天和唐代女俑为灵感,发型是“双环望仙髻”,簪花用金、银、铜等制成的样式多样的金钿,妆容则还原了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女俑妆容,都是在史料和考古基础上设计而成。中华书局的“苏东坡数字人”,致力于还原一代文豪的“精神真实”,依托数据标引体系生成各个维度的知识图谱,将苏东坡的人生历程与精神世界“翻译”成一张彼此关联的数据网络,并将其放进“苏东坡数字人”脑中;“梅兰芳孪生数字人”创造性建立“从艺术到技术”的人物建模方法,探索实践数字演员建模标准和技术伦理规范,把人物性格、情感融入模型驱动参数,改善了国际建模技术在中国应用的适用性,形成了“东方路径”的数字人物表现技术,使数字梅兰芳表演更具东方人物特征。
福建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桂茹认为:“一方面,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数字人创新发展提供深厚文化根基,数字人能够成为展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符号载体;另一方面,数字人通过形象创造、故事讲述、场景应用等方式与新的时代审美相对接,能够以新文艺形态表达文化自信。”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在宋震看来,数字人技术的创新应用有助于推动文化数字化。“我们的愿望是建构更多像梅兰芳先生一样凝聚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标志性人物,形成‘数字中国人物谱系’,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依托,呈现中华文化壮阔图景。”
未来,在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数字人技术大有可为。在艺术场景的再现与应用方面,数字人技术可以修复或重现一些经典的艺术情境或艺术角色;在打造数字文旅产品方面,游客可以进入虚拟现实的文旅场景中,与数字人进行互动;在数字艺术场景或角色创作方面,数字人可以与演员同台表演。
“制造更多样的中国式数字人艺术角色,让它们通过电影电视、戏剧舞台、文学艺术、游戏动漫等形式,触达海外受众,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流浪地球》《三体》等科幻影视作品、《第一序列》《地球纪元》等网络文学、《仙剑奇侠传》《三国志》《灵笼》《黑门》等游戏动漫,在利用开发数字人角色以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做出了成功探索。”鲍远福说。(张鹏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