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效技术和特效制作也是衡量电影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如今,不少国产头部电影的制作水准已经可与世界一流比肩。”饶曙光说。《流浪地球2》中的“硬核”视效,刷新很多海外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印象,全片大概3000个视效镜头,由67个视效团队共同完成,全球的20多家外包公司参与。《长津湖》聚合来自国内外的80多家特效公司。《封神三部曲》的视效制作量非常大,包含大量数字角色、宏大场面等,为此,团队专门成立了一家视效公司。前不久,“封神婴儿雷震子是机械道具”的话题引发热议。剧组特殊道具组人员介绍:“为了让表情尽量真实、动作尽量丰富,这个机械道具的体型、重量与真实婴儿差不多,嘴唇、脸颊、眉毛、眉骨是可以动的。甚至眼睛上下看的时候,眼皮也可以随之动起来。”
新的创作部门、更精细化的分工也被引入电影工业流程,补齐行业中的一些短板。在《封神三部曲》中,编剧由项目开发、执笔编剧、顾问团队、剧本翻译4组创作团队构成,美术由机械装置、陈设道具设计、特殊化妆等14组创作团队组成,视效则包括了预览、视效概念设计、视效研发、现场扫描、动作捕捉等16组创作团队。为追求更高级别的视效精细度,概念设计团队用两年时间,设计了80多个角色,做了100多个雕塑。
立足本土
以丰富视觉体验带来共情共鸣
“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笔和纸,画出我们心中的图景。”郭帆曾用这一比喻,阐述对电影工业化的理解。
翻阅26万字的《〈流浪地球2〉电影制作手记》,可以看到电影人对科幻电影本土化的探索,从世界观的建构到剧本的视觉化升级,再到美术、摄影、演员、导演组、剪辑、视效和声音的跨界融合。郭帆在书中写道:“电影工业化是创作和制作方法论的合集,是一个复合功能的工具箱。”电影工业化的建立和完善,最终目的是为创作插上翅膀。
如今,一部高品质电影的上映,可能引发人们对“大国重器”的关注,可能带火一座城市,或者让数千年前的历史人物故事,走进当代人的日常生活。立足本土,植根中华文化的土壤,紧贴时代的脉动,让观众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加深对影片内容的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是越来越多电影人在推进工业化中的尝试。
《长津湖》运用现代科技大大增强电影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带给观众逼真的视觉体验,激发爱国情感;《长安三万里》凭借精良的动画工业技术,以李白和高适的情谊为脉络,带领观众领略大唐气象和传统文化之美;《深海》融合上百种色彩的水墨国画,把海做成“打翻的颜料缸”,呈现灿烂的想象力;《刺杀小说家》通过时空构建打造恢宏瑰丽的视效体验,追求让更多观众共情。导演路阳曾说:“将人物的情感展现给观众,对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让电影拓展新的艺术空间,强化情感的感染力、思想的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