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中制协法工委联合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组委会、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北京心意自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影视剧匠在北京市兆泰国际中心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全面解锁公检法影视题材全流程——策划、立项、投资、宣发”的专题沙龙活动。本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影视从业者、法律专家及投资人参与。沙龙围绕公检法题材项目融资制作与影视合同风险规避两大议题展开深度探讨,旨在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探索创作与规则的共生之道。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务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沈宏罡主持了本次沙龙活动,他介绍到,当下影视行业的创作者正在经历“理想和规则夹缝中的极限拉扯”。在每一部作品诞生的背后,在每部现实主义作品用犀利的笔触叩击情法的边界的背后,都带着一些创作冲动与规则体系的碰撞。当胶片遇到规则,本次沙龙探讨的主题,涵盖了影视创作者和专注于文化娱乐法的法律人的思维碰撞与规则探讨。

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政府事务总监金洪涛则从产业维度展望,唯有构建法律、创作、资本三维协同生态,才更有可能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本次分享邀请了最高检影视中心制片人张婷婷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务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姜宇嵘律师。
制片人作为一个影视项目的管理者,张婷婷借着参与制作过的影视作品《极限刑诉》《检察风云》《第二十条》等,用一句很通俗的话“制片人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说明了自己的职责。张婷婷表示一部好作品的核心是做到与观众强共情、强共鸣。但从选题、到制作、再到上映,经过长周期后,作品还会不会得到观众的强共情、强共鸣,能不能赶上时代的发展变化,是需要契机存在的。因此在影视作品选题上,她们会基于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四大职能板块中,“开采”一些话题度比较强、比较有热度的案例来改编。为确保作品的专业性和真实性,也会邀请一线检察官和法律专家参与。做检察题材的影视创作,就是将大量的案件、故事、人物进行“粘合”,与编剧、与法律工作者反复的推敲故事中的人物及故事逻辑。目前仍有大量的案件、大量的故事,等待着“被开采”。谈及《第二十条》的创作历程,张婷婷坦言,正是这种卷宗里长出的故事根系,才让法律条文拥有了穿透银幕的共情力。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务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姜宇嵘律师则从法律视角拆解影视项目的风险防控体系。“电影是一个特殊的项目,需要艺术家、管理者、投资者协同完成。”而律师的核心职责是为了帮助他们完成各自的创作诉求,将项目的风险降到最低甚至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去落实。姜宇嵘律师围绕真人真事改编授权规则、剧本著作权链条梳理、影视项目前期筹备法律风控、电影IP与文旅项目的开发及法律风险考量等核心内容深度实务解析,为大家构建影视创作的法律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