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流程逐渐成熟,各环节人才培养日益完善,动画电影产能瓶颈正不断被打破。行业报告显示,2017年,能够完全制作中国动画的企业不超过30家,如今中国有近1000家动画上下游企业活跃在前线,其中120家可以制作高质量的动画。值得一提的是,行业观察者指出,中国在全球动画产业链中的地位明显提高,由产业“微笑曲线”底部的代工位置,向收益率较高的曲线两端转移,内容制作逐渐出现“逆向外包”趋势。
庞大的群体,正以不同路径各自探索,凝聚起提升国产动画水平的巨大合力。
行走在追光动画的办公厂房,可以看到对应各环节的团队有序分布、同步运转。前期设计、故事板、三维建模、材质、绑定、动画、角色特效、场景特效、数字绘景、灯光合成、剪辑后期、技术、制片……集结成动画创作的完整链条。
“一部动画电影的创作,几乎100%可以从这栋楼里诞生。”于洲介绍,团队300多人中,制作人员占比约90%,“我们建立了新传说、新神榜、新文化三大系列,从成立之初就搭建了3部作品滚动推进的创作流程,每部作品的耗时稳定在3年,一部部作品不断迭代循环,拉动一条工业化体系生产线。”
工业化制作追求速度之“快”,美学艺术表达追求品质之“精”,如何兼顾?一方面,稳定的品质有赖于“内功”的积累。“比如在制作《猫与桃花源》时攻克的液体、毛发难题,可以直接应用于《新神榜:杨戬》中申公豹的坐骑,技术就像‘滚雪球’一样积累起来。”于洲说,另一方面是优化流程,“追光有个工作传统,在每部电影项目完成后,各个环节都会进行项目总结会,总结成绩,也提出未来提升和发展的目标。追光的每一部电影都是建立在上一部的经验之上。”
原创性、颠覆性创新,不仅依赖“器”的精进,更考验“人”的决心。导演田晓鹏在《深海》中用时7年,酝酿了一场关于视效创新的实验:独创的“粒子水墨”风格,将留白写意的水墨和具体写实的三维创新结合,中国画传统色彩与西方印象派美术交融,营造出梦幻般的深海世界。
“创作过程中,为了还原水墨画的飘逸与颗粒感,我们将洗洁精、丙烯、食用色素、牛奶等混合,一遍遍重复了100多次。”田晓鹏说,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为了内容服务,拆解影片中的“劈海”镜头,单镜头粒子特效达100余层,粒子数量高达几十亿,这才打造出纤毫毕现、极致真实的场景质感。
如何找到独属于中国的三维动画风格?在田晓鹏心目中,二维和三维的结合及其边界的探索,或许是突破口之一。“二维动画先天带有主观表现力,但在沉浸感、镜头和光影上,三维动画更加成熟,将两者各自的优势有机结合,中国动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可能性。”这一想法在制作《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片头时萌发,在《深海》中积累了更加成熟的流程和方法。“创新,是我一直做动画的原动力。”田晓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