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al work committee

法务工作委员会
 热门关键词:娱乐法   法商论坛    法务委员查询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
联系我们
职业培训
Convenience services
  
  
利用AI造谣,服务提供者是否需要承担责任?
来源: | 作者:来源:法制周末报 | 发布时间: 2024-02-19 | 2112 次浏览 | 分享到:

四川公安查处2起利用AI文章生成软件编造、传播网络谣言典型案例,重庆公布5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件,2起利用AI生成文章造谣……近日,多地警方查处了一批利用AI编造谣言的案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些人为赚取流量,利用大模型等AI平台或工具很容易就能生成虚假的文字、图片甚至音视频,极易制造网络谣言。而这类利用AI生成内容编造的谣言,打破了人们“有图有真相”“眼见为实”的认知,使得谣言更加难辨真伪。

那么,利用AI生产的内容是“原创”吗?其生产内容的版权归属谁?生成内容被用作造谣,AI服务提供者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利用AI造谣事件频发

“未来两年时间内,虚假或错误信息将对全球构成重大威胁。”近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由AI产生的错误和虚假信息正在成为一种风险。


对于这种风险的担忧来自现实,利用AI编造谣言的情况正在全球上演,我国也不例外。

2023年12月20日,一篇题为《12岁女生被8人轮流扇耳光3小时,致耳膜穿孔》的文章发布在某平台,引发大量网民关注,也引起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警方关注。随后,有网友举报该文为虚假信息,几小时后该文章被平台下架。两天后,罗江警方找到了始作俑者刘某群。

刘某群为了博取流量,获得平台浏览奖励,将2023年12月实际发生在江西某地已被处理的“校园霸凌事件”截取相关图片后,利用AI小程序自动编辑功能,嫁接为发生在德阳某学校的“校园霸凌”虚假信息,制作了上述文章进行发布。目前,德阳公安已经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刘某群进行行政处罚,并对其造谣账号采取关停措施。

这样的现象,出现在全国多地。据《法治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自去年年末以来,就有四川、重庆、河南、江西、福建等地警方查处了一批利用AI工具编造谣言的案件;而在此前,还有山东、江苏、浙江、湖南、甘肃等多地警方也查处过相关案件。


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向记者表示,“AI造假”问题确实正在成为网络环境发展和治理的一大风险。



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

为了流量和利益制造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一大“毒瘤”。但AI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有心人”编造谣言变得更容易。通过各种AI工具,他们就能轻易甚至一键生成想要的虚假文字、图片、音视频。


那这些利用AI生成的内容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吗?其版权归属于谁?

2023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AI生成图片著作权案,作出一审判决,对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李某认为刘某未经其许可使用涉案图片,且截去了自己的署名水印,严重侵害了其享有的署名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北京互联网法院认定,李某在涉案图片生成过程中,通过设计提示词、设置参数的方式对生成图片的画面元素和画面布局进行具有个性化的选择和安排,能够体现出原告的独创性智力投入,享有涉案图片的著作权。刘某的行为侵害了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判决其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500元。一审宣判后,双方均未上诉。

 
组织人员
The organizer
领导班子
秘书处
专家委员
法务委员